解读《“十四五”航空物流发展专项规划》

来源: 中国民航网  |   发布日期: 2022-03-16 16:00    |  作者: 赵丹

近日,《“十四五”航空物流发展专项规划》(以下简称《物流规划》)正式印发,首次将航空物流纳入行业发展规划。

航空物流凸显重大战略作用

1.目前我国航空物流发展现状是什么?

答:“十三五”时期,我国航空物流在发展规模、航线网络、安全保障、企业竞争力、治理能力、综合效益等方面取得较好成绩,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,为新时期民航强国建设提供了新动能。特别是近两年的全球疫情形势之下,航空物流表现出了其重要的战略作用和巨大潜力。2020年,全行业货邮运输量、货邮周转量分别完成676.6万吨、240.2亿吨公里,规模稳居全球第二;我国航空货运航班通达国内237个城市(不含港澳台),联通国际62个国家的153个城市,其中全货机通航国家26个。

从国内来看,“十三五”期间,形成了以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粤港澳大湾区、成渝等机场群为核心的航空货运网络;国航、东航、南航等传统货运企业加快转型,服务向航空物流链条两端延伸,邮政、顺丰、圆通等寄递物流企业积极加强航空能力建设。

从国际货运来看,2020年,部分综合性枢纽机场货邮吞吐量排名世界前列,上海浦东(3)、广州白云(15)、深圳宝安(19)、北京首都(22)机场位列全球30强,杭州萧山(33)、郑州新郑(38)、成都双流(40)机场位列全球50强;上海浦东机场国际出港航班电子运单总量全球第一,北京首都、广州白云位列全球15强,信息化能力大幅提升。

在治理能力方面,2018年,民航局出台《关于促进航空物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》,抢抓航空物流业发展新机遇;疫情期间,民航局启动重大航空运输保障机制,优化货运航线航班管理,大力推动“客机载货”,开通审批“绿色通道”,为疫情防控、复工复产提供了有力保障。2020年8月,民航局首次出台《关于印发货邮飞行航班时刻配置政策措施的通知》,贯彻党中央、国务院关于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决策部署,提升我国国际航空货邮运输能力。这些政策的出台,都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营商环境。

但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,现阶段我国航空物流是建设多领域民航强国的弱项,发展仍面临不少瓶颈,存在主体服务能力仍不强、基础保障能力不足、数字化水平不高、营商环境有待改善等突出问题。

2.《规划》编制的背景是什么?如何与国家战略有效融合?

答:未来一段时期内,全球经济缓慢复苏,但贸易格局调整加速,产业链格局向区域化、多元化转型,稳定供应链成为各国产业发展、经济复苏的重要举措,部分高端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、中低端制造业向成本低的发展中国家迁移,疫情持续反复进一步加大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,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。

2020年9月,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强调,“流通体系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,构建新发展格局,必须把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”。航空物流作为现代流通体系的重要组成,对于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、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和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。

因此,“十四五”期间,我国航空物流发展将面临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变化、产业链加速调整、新冠疫情反复、国内市场加快提升、新一轮科技革命等形势变化,新机遇和新挑战对航空物流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。国际环境的复杂变化要求我们提高航空物流发展的自主可控能力,国内超大规模市场要求航空物流提质降本增效,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求提高航空物流的服务品质,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要求航空物流加快技术创新业态升级,碳达峰、碳中和的战略目标要求建立健全绿色低碳航空物流体系。充分考虑以上形势变化,民航局编制《物流规划》,以期对行业发展做出规划指引,努力在危机中孕育先机,于变局中开拓新局,促进航空物流实现高质量发展。

部署三大体系重点任务

3.此次《物流规划》作为首个航空物流专项规划,体现出了对航空物流认识上的哪些转变?

答:首先是从“重客轻货”到“客货并重”的转变。改变以往重点支持客运的政策导向,实施“客货并重”发展策略。由于客机腹舱载货具有成本低、通达广的特点,“航空物流发展不能简单追求全货机数量上的增加”,需要统筹好“客货关系”。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,客机腹舱仍然是最现实的选择之一。

二是从“场到场”到“门到门”的转变。我国航空物流表面上弱在空中,实际上弱在链条,传统航空货运服务链条较短,主要提供“机场到机场”的运输服务,难以满足“门到门”的运输需求,缺乏最先一公里的揽货能力与最后一公里的地面配送能力。

三是从单一业态到全局生态的转变。发展着力点从单一的运输链条拓展到与多种生产链条融合,推进物流降本增效从单一物流环节向物流组织模式创新转型。着力推动航空物流企业与快递、跨境电商、生产制造企业深度合作。

四是从行业管理到融合治理的转变。坚持系统观念,发挥市场机制和各部门的政策合力,推动航空物流生产方式由行业化向社会化转变,打造精准治理、多方协作的社会治理新模式。

因此,降本增效是此次《物流规划》的核心内容。我们以“强链、补链、延链、融链”为路径,从“规模领先、安全可靠、智慧先进、优质高效”4个方面提出了12项发展指标体系。《物流规划》将着力强服务、强保障、强治理,重点谋划“三大体系”重点任务,包括打造优质高效的服务体系,建设先进完备的保障体系,构建精准协同的治理体系。针对三大体系的重点任务,《规划》布局了三大工程,即航空物流服务能力提升工程,航空物流设施提升工程及航空物流试点工程。对任务进一步细化落实,全力打造更高效率、更有韧性、更加安全的航空物流体系,推动提升行业竞争能力。

4.民航“十四五”总体规划提出要以智慧民航建设为主线,这在物流专项规划中如何体现?

答:首先体现在《物流规划》坚持创新融合的基本原则。也就是充分整合各种资源,提升智慧发展水平,加强航空与物流新技术、新业态、新模式的深度融合,提升航空货运供给质量,培育航空运输的新增长点,形成新动能。

其次,在发展目标中有一个具体目标是“服务能力智慧先进”,航空物流信息化、智慧化应用水平显著提升,货运单证电子化率达到80%,电子运单在全国主要机场推广应用,智慧设施国际航空(货运)枢纽覆盖率达到80%。

而在《物流规划》所谋划的“三大体系”重点任务中,其中一项任务就是建设先进完备的保障体系。重点在优化枢纽布局、完善基础设施、建设智慧货运、完善集疏运体系等方面发力,应用“云大物智移”等先进技术,加快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深度融合,建立系统化、专业化、集中化、智慧化的货运设施保障体系,提升运行效率。

如何建设智慧货运呢?具体来说有四个方面。第一是加快现代化技术装备研发,比如冷链、医药、超大超重货物等特殊货物的专业运输装备研发,基于人工智能的违禁品机器识别、大型货物扫描探测等新技术等,解决行业发展共性关键问题,推进航空物流设备先进适用、完备可控。第二方面是推广应用智能设施,例如支持智能分拣、智能装载、智能仓储等航空物流设施建设,鼓励应用无人驾驶智能卡车、自动导引车、智能穿梭车、无人机等智能化运载设备等。第三方面是推广货运电子化。我们知道郑州机场航空电子货运试点作出了非常有益的尝试,下一步我们要总结推广其经验,鼓励其他机场打造电子货运平台,推动航空公司和货运代理企业使用电子运单和在线物流服务,推动信息共享、标准统一和安检互认,实现民航“十四五”规划中所说“货物运输‘一张单’”。第四方面是促进物流信息互联互通,有了硬件的智慧升级,还需要能够推动货运代理、机场、货站、航空公司、海关等多个主体开放共享的平台,这就需要推动物流设施设备在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全面联网,建立一站式信息发布渠道和查询窗口,打破信息壁垒。

积极探索航空物流发展新路径

5. 航空物流发展水平在变化,政府治理手段也需要变化。《物流规划》在提升治理能力方面如何布局?

答:《物流规划》致力于构建精准协同的治理体系。总体来说是以“建规范、优环境、强监管”为核心,建立健全符合航空物流发展规律的规章标准;优化资源配置,创新治理手段,加强部门协同,全面落实“放管服”,着力构建创新性强、开放度高、包容性好的现代航空物流治理体系。

在完善法规规章建设方面,我们将推动出台《公共航空货物运输管理规定》,修订《公共航空运输危险品管理规定》,积极推进《民用航空货物运输安全保卫规则》修订,适时修订《民用航空安全检查规则》等,为提升航空物流治理体系奠定法治基础。同时,还要加强国际法规标准研究,特别是加强与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国家和地区的民航对话合作等,积极参与国际航空物流安全与运行标准制定,探索国际(地区)间航空物流数据交互制度,提升中国民航话语权。

新业态、新格局都需要对治理手段的创新。我们将以示范工程为切入点,积极探索航空发展新路径;充分利用大数据和科学研究手段,加强监测分析,提升决策水平,推进监管方式由“传统监管”向“精准监管”的转型。另外,还将通过创新社会治理、加强行业自律、加强信用监管等各类方式进行监管创新,加大“放管服”力度,推动航空物流健康发展。

6. 我们注意到,在规划的保障措施中,着重提出了“提升人才保障”。这一点是如何考虑的?

答:之前我们也分析了目前我国航空物流发展的基本状况。其实不论是主体服务能力,基础保障能力,还是数字化水平和营商环境等问题,都离不开“人才”二字。人才也是中国航空物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。

因此,我们希望加强航空物流专业型、管理型人才培育,培养一批熟悉国际物流规则、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复合型人才,加快构建种类齐全、梯队衔接的航空物流人才体系。加大科技研发支持力度,鼓励科研机构建立航空物流领域行业智库,充分发挥技术支持、统筹管理和政策咨询作用。

另外,《物流规划》还提出了加强组织协同、强化规划落实方面的措施,三个方面基本涵盖了规划落地的各阶段、多方面、全要素,为规划目标任务落实提供有力支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