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西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出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—— 赓续文脉 薪火相传

来源: 广西日报  |   发布日期: 2021-04-30 11:00   

广西有12个世居民族,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,和谐交往交流交融,共同创造出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。壮族的歌、瑶族的舞、苗族的衣、侗族的楼……它们缀在山水间,斑斓了岁月,滋养着一代代八桂儿女,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奇。

在广西民族博物馆,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壮族文化展,观看民族活动展示,再次体现了对于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殷殷关切。

习近平总书记步入广西民族博物馆,第一眼就认出了广西民族博物馆馆长梁志敏衣服上的壮锦纹饰,亲切地说:“这是代表壮族文化元素吧。”回顾这一幕,梁志敏感慨:“总书记对广西民族文化非常了解,十分关心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。”

这些传承与发展,藏在文物的内蕴里,折射在今人的行动上,也在代代相传中,历久弥新。

“当我介绍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古代铜鼓——云雷纹大铜鼓时,总书记对这面铜鼓上的纹饰很感兴趣。”广西民族博物馆讲解员李娅说,她向总书记详细地讲述了其中的寓意:这面鼓的中心是太阳的花纹,代表着万物生长靠太阳。作为传统的稻作民族,壮族祖先对太阳有着特别的崇拜。鼓外围突起的晕圈还分布着雷纹、云纹,体现了古代壮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。

花山岩画是广西的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,也是我国唯一的岩画类世界文化遗产。

在花山岩画展示区,总书记仔细端详岩画的图案,询问其代表的含义。李娅介绍,这些图案是对大型群体祭祀场景的描绘,代表着敬天敬地敬太阳,祈求氏族兴旺,繁衍不息。

一件件文物,一个个还原场景,一幅幅图画……它们见证着历史的足迹,蕴含着民族的智慧,照亮穿越时光的脚步。

广西民族博物馆的一大特色就是静态陈列与“活”态展演相结合。这里不仅有文物专题陈列,还展示民族文化的“活”态传承。

在广西民族博物馆的广西民族村,总书记近距离感受“壮族三月三”歌圩文化习俗。总书记问梁志敏,对歌是“壮族三月三”的重要活动内容吧?梁志敏愉快地回答:“对歌是‘壮族三月三’必不可少的活动。群众隔江而对、隔山而唱,见山唱山、见水唱水,即兴创作,出口成歌,这边唱来那边和。”总书记听后说,“壮族三月三”很有特点。

在民族文化活动集中展演中,扮演歌仙“刘三姐”的是柳州城市职业学院鹿寨分院舞蹈老师韦丽艳,她与其他11位身穿民族服饰的同伴,向来参加“壮族三月三”同心歌圩节的宾客展示广西12个世居民族的服饰。韦丽艳告诉记者,听到总书记说《刘三姐》的电影拍得特别好,在全中国家喻户晓、耳熟能详,而且有国际声誉,她特别激动。“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,把‘三姐的歌’、壮族文化传播得更好,让更多人了解刘三姐、了解广西。”韦丽艳说。